产品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余热蒸汽锅炉
产品中心
一级建筑师备考指导:室外管网的敷设与布置
发布时间:2023/12/13 来源:余热蒸汽锅炉

  集中供暖的特征就是热源和各用户是通过管网来连接的。管网敷设方法的确定,应考虑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、气象、水文地质、负荷分布、热源位置等多种因素,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,一般有如下原则:

  供热管道的输送距离(即供热半径),蒸汽管网一般不大于4km,热水管网一般不宜超过l0km;对不允许中断供热的用户,应考虑两个热源供应,热网干线间宜连通。有条件时,热网干线可连成环状管网。

  适用于地形复杂或铁路密集处,地下水位较高地区、土壤腐蚀性大的地带等。地上架空敷设方法依支架高低还可分为下列三种:

  管道保温层外表面至地面的净距一般应为o.5~1.0m,这种管道支架造价较低,施工和维修都较方便。

  管道保温层外表面至地面距离一般为2~2.5m,中支架的材料一般为钢材、钢筋混凝土等。

  曾道保温层外表面至地面的净距一般为4.5m以上,耗钢材和基建投资都较大。

  通行地沟敷设:通行地沟的净高不低于1.8m,宽度不少于0.7m,操作修东西的人可经常进入地沟内工作,里面设有电气照明设备。

  半通行地沟敷设:半通行地沟的高度一般为1.2~1.4m,通道净宽在0.5~0.7m.修东西的人可进入地沟内工作。

  不通行地沟:不通行地沟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敷设形式,它适用在土壤干燥、地下水位低、管道根数不多且管径较小、维修工作量不大的场合。

  总的来说,城市集中供热中重要地段、不允许再开挖的地段、综合管沟等多采用通行地沟。一般地段,为了节约造价多采用半通行或不通行地沟。

  无沟敷设是将热力管网直接埋于地下,管道的保温材料直接与土壤接触。这种敷设方法的建设投资最小,其最大特点是发现事故难。无沟敷设的类型有填充式无沟敷设、浇灌式无沟敷设、管中管直埋敷设等三种。通常对于De500mm的热力管道宜采用直埋。

  蒸汽锅炉:表压大于70kPa为高压锅炉;表压小于等于70kPa为低压锅炉。

  热水锅炉:水温高于115oC为高压锅炉;水温低于等于115oC为低压锅炉。

  燃煤锅炉的运行成本低,但占地面积大,除锅炉房,还应该要考虑室外的堆场面积,且对环境污染严重。

  目前城市中的大型公共建筑、高层建筑的自备热源一般都会采用燃油或燃气锅炉。这类锅炉热效率高,自动化程度高,对环境的影响比燃煤锅炉小,但也要考虑氮氧化物对大气质量的影响。

  大中型燃煤锅炉房一般由以下功能间组成:锅炉间、水泵及水处理间、除氧间、鼓风机间、引风机及除尘器间、化验室、仪表控制间、换热器间、生活间(值班、办公室、浴厕间等)及变配电房等。一般都为3层左右的单独建筑物。此外,室外还应配套设有运煤廊及煤仓、堆煤场、出渣通道及堆渣场、烟道及烟囱等。

  (1)锅炉房总蒸发量4t/h,采用一、二级耐火等级有困难时,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。

  (3)锅炉房应位于常年主导风向下风侧,燃煤锅炉房烟囱高度应高出200m范围内最高建筑物3m以上。

  1)燃油和燃气锅炉房应设置在首层或地下一层靠外墙部位,但常(负)压燃油、燃气锅炉可设置在地下二层,当常(负)压燃气锅炉距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6m时,可设置在屋顶上。采用相对密度(与空气密度的比值)不小于0.75的可燃气体为然料的锅炉,不可以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建筑(室)内;

  2)锅炉房的门应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。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l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.2m的窗槛墙。

  3)锅炉房与别的部位之间应采用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h的不嫩烧体隔墙和1.5h的不燃烧体楼板隔开。在隔墙和翻反上不应开孔,当必须在隔墙上开设门窗时,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;

  4)当锅炉房内设置储油间时,其总储存量不应大于1时,且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锅炉房隔开。当必须在防火墙上开门时,应设置甲级防火门。

  5)燃气锅炉房应设置防爆泄压设施,燃气锅炉房应选用防爆型的事故排风机姗气、燃油锅炉房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,当设置机械通风设施时,该机械通风设施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,通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

  (8)煤堆、灰堆宜布置在锅炉房发展端一侧,灰堆距锅炉房间距一般不小于10m.

  (9)单层布置锅炉房的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;当炉前走道总长度不大于12m,且面积不大于200㎡时,其出人口可只设1个。多层布置锅炉房,各层的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,楼层上的出入口,应有通向地面的安全梯。

  (10)锅炉房通向室外的门应向外开启,锅炉房内的工作间或生活间直通锅炉间的门应向锅炉间内开启。

  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建设工程教育网”的全部作品,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经本网授权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且一定要标注明确“来源:建设工程教育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
  2、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,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。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,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,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。

  本网转载之作品,并不代表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。如别的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,请与著作权人联系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

苏公网安备 苏ICP备14012790号

网站地图